党建引领激活项目建设“红色动能”——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党工委成立重点项目功能型党委
为鲜明“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城东区聚焦辖区重大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中心大局,以基层党建高质量助力重大工程项目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得到高速解决,按照构建区域化融合式党建工作思路,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党工委大胆探索实践、打破约束壁垒,试点推行“红色赋能·党建惠企”重点项目功能型党委工作模式,以扩大基层党建工作在经济领域的覆盖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基础,激活项目建设“红色动能”,全力服务产业发展,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上”“下”联动,打造攻坚“连心锁”。“‘西房·畔山居’ 工程实施以来,周围群众对该项目是否影响采光权、阻碍道路、噪声等问题找到社区,希望社区联系相关单位帮助解决。”八一路街道康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艳丽说。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各类矛盾纠纷,一方面,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施工方自身也存在一些困难,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而项目功能型党委的建立则在极大程度上缓和此类矛盾。功能型党委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融合了属地社区、建设、环保、应急等牵头单位、施工单位、开发单位等各方力量作为党委委员,在辖区“西房·畔山居”项目、民族大学等重点项目中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党员则按照“党员入格,一网兜底”的工作理念,通过以党建为纽带,“上”“下”联动,把隶属于不同系统、不同建制、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和党员整合到一起,聚焦政治引领、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三项功能,通过建立协调议事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党建联席会等,加强沟通协商和资源共享,打造攻坚“连心锁”,及时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解决涉及实施工程等各类矛盾纠纷27次,服务成效得到了施工单位的充分认可。
“点”“面”互促,画出最大“同心圆”。疫情期间功能型党委发挥作用协调西房集团下沉党员支援社区防控工作。“一张桌子,一条横幅,一个测温器,一个多媒体扩音器”严防死守,当好社区防控“守门人”;酸奶、饼干、自热火锅一箱箱带祝福的物资送进了八一路街道封控区值守人员手中,疫情期间功能型党委各委员单位、项目临时党支部对八一路街道防控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慰问,给他们带去感谢和鼓励。企业有所盼,功能型党委就有所为,工地复工期间,为方便工地疫情防控工作,党委主动协调区卫健局在畔山居工地设置核酸检测,为工地提供上门核酸检测,让工人省心、让企业省钱,在保障职工安全的同时,帮助企业做好了疫情排查工作。功能型党委是“点”,党员是“线”,群众是“面”,“点”的关键少数作用发挥了,“线”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了,“面”也就全部带动起来了。党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团结、组织员工群众等各方力量,点燃“红色引擎”,起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作用。
“横”“纵”连合,凝聚发展“向心力”。项目功能型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共建、党建联建、党建促建活动,探索建立结对共学机制,实现知识共学、资源共享,把党员教育贯穿项目工作全过程,做到宣传激励在一线,思想教育在工地,服务保证在现场,广大党员积极参与,以身作则,切实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功能型党委针对下属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多、社交空巢、工作三班倒等特点,积极打造工地小课堂、工地支部活动室等活动阵地,探索建立“党课小微套餐”等制度,利用微信群、工地夜校等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等全员轮训40余人次。功能型党委鼓励先锋党员、工人代表主动担当作为,常态化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协商议事,积极解决工人“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推动项目党建资源利用最大化,为重大项目建设增添引擎和动力。如:针对近几年降雨量大,容易对工地造成一定安全隐患这一问题,项目功能型党委动员临时党支部组建专班,在工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将工地需求与存在的安全隐患分类记入台账,确保了畔山居工地在汛期不出事,工人们能安全施工、放心工作 。
下一步,城东区将继续加强党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领导和指导,总结推广八一路街道“红色赋能·党建惠企”重点项目功能型党委创建过程中的新鲜成果和典型经验,在符合条件的部分镇(街道)持续推广,推动东区工程项目更好作为、更快发展,达到以党的政治优势,力促将各类建设项目建成“示范工程”“标杆工程”。